娱乐频道> 综合

鼓楼西戏剧《婚姻情境》将开演 直刺婚姻本质

上海热线讯 金秋十月,演艺大世界·中国大戏院2021国际戏剧邀请展进入“冲刺”阶段,具备放眼全球的国际视野,同时为本土戏剧原创力量提供舞台是国际戏剧邀请展始终不变的愿景。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国际戏剧邀请展与中国第三代小剧场新锐代表“鼓楼西戏剧”联动,特设“鼓楼西特别版块”。作为鼓楼西戏剧首次在上海的集中展演,演出作品包含编剧朱宜联手中国新锐戏剧导演丁一滕、旅法音乐人丁可带来的作品《我是月亮》;由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张杨执导,英国作家J·B·普利斯特列作品《探长来访》;以及即将在10月底上演的瑞典国宝级现代电影“教父”伯格曼经典作品《婚姻情境》。

据介绍,鼓楼西剧场是中国第三代小剧场新锐代表,京城戏剧地标。七年耕耘,成就精品戏剧品牌,立足小剧场的同时,积极迈向大剧场,出品口碑好剧《枕头人》《探长来访》《一句顶一万句》《丽南山的美人》等。

图:鼓楼西戏剧《婚姻情境》剧照

此次即将上演的剧版《婚姻情境》,不同于影视版本的展现,以精巧如八音盒般的舞台,简洁深邃的灯光,细密的对白,一步步刺破了“婚姻”的真谛,讨论两性之间普遍而深刻的关系问题,带领观众们走进一对夫妻的内心世界。

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这样的婚姻或许存在,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此幸运。在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创作的剧本《婚姻情境》中,约翰和玛丽安就不得不以暴力的方式签署离婚协议,打扫一地鸡毛。

为什么婚姻这么难?不少人曾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当勇敢喝下《婚姻情境》这杯毒药后,是否也有解药带给我们希望?我们通过一些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来回答这些问题。

社会学家黛安·费尔姆丽(Diane Felmlee)研究造成夫妻矛盾的情况后得到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论:对人们来说,伴侣一开始最吸引他们的品质,后来却往往成为最令他们讨厌的缺点。她本人的一位女性朋友抱怨丈夫周末从来不陪她,总在忙工作,而被问到一开始他什么特点吸引了自己时,她说自己高中时倾心于他,是因为他非常上进。

《婚姻情境》中的主人公约翰和玛丽安,也不能幸免。约翰回忆起年轻时的两人,那时玛丽安充满幻想,“鬼灵精,坏脾气”,可如今他又觉得她“无理取闹”,对她说“你是怎么弄成这么荒谬的、见鬼的、莫名其妙的要求来的”。 而对玛丽安来说,年轻时的约翰顽皮且不拘一格,会“以逗爸妈生气为乐”,和她一起参加五月节的狂欢游行,可如今她觉得他“愚蠢、自大、笨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白痴”。

在伯格曼的电影《婚姻生活》中,事业成功、体贴而自信的丈夫,终于对十年的妻子说出这句隐藏内心多年的话。他主动承认爱上了别人,受够了枯燥乏味的婚姻生活,想要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

而妻子也不遑多让。这对中产阶级“模范夫妻”,撕破体面与温情的面纱:“我想要甩掉你已经足足想了四年。”“我不在乎告诉你我有多讨厌这两个愚蠢、放纵、没大脑、懒惰、自私的女儿。”约翰对未来摆脱玛丽安的生活充满期待,得意忘形,他对玛丽安摊牌:“能吸引我的只是动身离开这一切。你知道我最受不了的是什么吗?所有这些翻来覆去去,他妈的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必须做什么,我们必须考虑什么。你妈会怎么想。孩子们会怎么说,所有这些狗屁叨叨地事。”

而终于他发现,生活的琐碎不会因为换一个伴侣而改变,和新爱人的生活也充满了种种不如意,此时他只能无助地建立心防,“学会满足于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寂寞是无可避免的”,可还是忍不住对玛丽安倾诉:“我依赖所有那些叫做家、家庭、规律生活和平平静静的每天例行公事。我厌倦了离群索居的寂寞。”“和宝拉在一起的寂寞比真正的寂寞更糟”。

他们分居、离婚,经历权力关系的反转,与不同的情人恋爱、再婚,却永远也找不到灵肉合一的完美婚姻。“一切动作都是那么完美,做爱却让人恶心。”“和宝拉在一起的寂寞比真正的寂寞更糟。”

这部上世纪70年代诞生的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经典,是因为它在当今社会依旧能够引起话题——约翰与玛丽安的婚姻生活不能算是最糟糕的,惟其平常,因而也就更具普遍性或典型性。

在这里,编剧伯格曼与导演过士行以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不事张扬地把这对夫妻日常的生活“情境”呈现在舞台上。剧作家为这对夫妻安排了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结构。他们不仅父母双全,还有两个女儿。这种安排不是为了表现这个家庭天伦之乐式的庸常幸福,而恰恰是要揭示现代婚姻如何使两性关系丧失了同过去及未来的关联,变成了即时的、短暂的性欢乐快餐。这台“戏”不是从约翰与玛丽安讨论与双方父母的关系开始的吗?而约翰对待两个女儿的态度,以及他在玛丽安怀孕后表现出来的漠不关心,除了男性固有的傲慢和自以为是外,恐怕也是新式家庭关系中男性不肯认同父亲这个角色的真实写照。

导演过士行是懂得伯格曼的,他通过调动多种舞台手段,把伯格曼的这种“态度”发挥到了极致。简约化的舞台布景,反戏剧性的生活化表演,近乎二人私语的对话方式,都指向一点:这不是戏,这就是你我的日常生活,是我们无可逃避的“婚姻情境”。尽管彼此都对爱持有深深的期盼,都曾为此做出过不懈的努力,但是,由于两人追求仅仅限于个人的快乐或二人世界的幸福感,所以他们即使每天生活在一起,甚至躺在一张床上,然而,他们却是孤独的;他们近在咫尺,却感觉越来越处于一种隔离、对抗的状态之中。

关于编剧:英格玛·伯格曼

这位瑞典导演、编剧,曾四次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以《野草莓》《第七封印》《假面》等一系列经典作品,创造了现代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高峰。

1973 年,英格玛·伯格曼编剧并导演了六集电视剧《婚姻情境》,播出后引发轰动,据传甚至引发当年北欧离婚率和复婚率的上升。之后他又将时长 5 个小时的电视剧剪成 2 个多小时的电影,并且亲自排演了话剧。

伯格曼作为电影大师的名声过于显赫,险些遮蔽他在戏剧上的造诣:五十余载的戏剧创作、七十余部戏剧作品,他说:“戏剧永远是我的脊椎,我的支柱”。

伯格曼也曾在自传中毫不粉饰地揭露自己犯下的种种不堪:“轻易地”陷入恋爱、狂喜地结合、平淡与沉默充斥着家庭生活、然后又在某个场合里爱上下一个女人、卷入令人疲倦又堕落的三角恋、生发厌恶嫉妒与痛恨,最后分手或离婚,周而复始......《婚姻情境》是豆瓣评分最高的伯格曼作品。伯格曼以他深邃的目光,发出对婚姻和亲密关系的诘问。

关于导演:过士行

作为中国现代派戏剧史上的核心人物,过士行每次携作品现身能都引发强烈关注。他编剧的《鸟人》于1993年首演时的盛况,不少老观众至今还会津津有味的回忆起:“买票的人从首都剧场门口排出一里多地,都涌到了旁边的报房胡同,人山人海,一票难求!”

同样的场景,只在1979年人艺第一次复排《茶馆》时出现过,此后从未刷新。

过士行早在十多年前,就曾想排演《婚姻情境》。当时他看到由曾经参与编剧《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阎鸿亚翻译的中文译本,被作品的细腻与真实打动了,密集又恰到好处的台词是对婚姻生活种种细节的精妙把握。

过士行说,“伯格曼的戏跟熬粥似的”,他以简洁的手法诠释对剧本的理解,不是蒸炒煎炸的用力过猛,也非一锅端的大乱炖,而是小火慢熬——几个小时下来,个中滋味,全在这一锅粥里。

“简单地说,从家庭到社会,我们都缺乏一种关乎人的爱的教育。我们接受的是一个是非方面的教育,遇到坏人该怎么办,正确的应该怎么样,错误的应该怎么样。但是在情感方面,你说不清楚谁对谁不对,而这恰恰是需要理解和关心的。”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 作者: 责任编辑:先加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