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频道> 综合

王国平,海派文化的一面旗帜 更是海派微影视扛鼎者

    二, 海派文化定义者

    海派文化到底是什么?

    许多人往往这样一概而论并已形成共识,即海派文化就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冲撞的产物,是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交融的结晶。

    海派导演王国平认为这样的解释未免太笼统和模糊了,于是他经过几十年对海派题材微影视拍摄实践的总结和对海派文化的深入研究,早在2000年左右,他就率先对海派文化做出了最精准和最细致的定义。而当年上海有关方面还没有大张旗鼓地明确提出要挖掘海派文化资源的口号,王国平导演的自发性、自觉性、自主性,足见其领先一步的超前性。

    王国平独家定义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中国江南文化的灵秀纤巧与欧陆法国浪漫文化的精致高雅的一拍即合,它是中西两大类文化中最精美,最精致的两个分支的交融汇合,并揉合了英国的贵族文化和美国的大众文化及白俄文化,由此形成了海派精神,既海纳百川,包容万象,又创新进取,追求卓越。海派文化是时代的弄潮儿,是时尚的冲浪者。

    海派电影是海派文化催生的产物,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现实主义海派电影要早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丽人行》《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太太万岁》《乌鸦与麻雀》《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许多经典海派电影将中国电影推上了当年世界电影的巅峰地位,王国平独家总结出了海派电影的三大艺术特征:

    一是生活的细节度。海派电影处处洋溢着市井气、烟火气,是原汁原味现实生活的再现和复制,海派电影既讲情节,但更注重细节,在表现生活的真实性、细腻性上更是不遗余力、下足功夫。

    二是人物的鲜活度。海派电影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通过人物的一言一行,将每个人的逼真性、生动性,活灵活现地展露无遗。如表现上海女性的“嗲”和“作”,表现上海男性的“噱”和“敨”,都是活色生香,妙不可言。

    三是语言的幽默度。上海人和上海话天生就具有五大幽默语言元素,那就是“搓、唱、钝、嘲、嫖”,这五种幽默语言的表达方式是海派文化所滋生并独有的,它体现了上海人的小聪明和大智慧。所以,在上海语境中体现了一种高层次的“点儿不破、意味深长”和“含而不露、回味无穷”的美学境界。

    上海题材是全世界影视人竞相开掘、永不厌倦的金矿,早有斯皮尔斯伯格的好莱坞大片《太阳帝国》、香港周润发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滩》,后有李安导演的《色•戒》、姜文导演的《一步之遥》,近又有娄烨导演的《兰心大戏院》、管虎导演的《八佰》……直至徐峥主演的《爱情神话》。

    王国平认为中外电影或电视中的上海,其实是有三种不同的上海:一是“历史的上海”;二是“艺术的上海”;三是“现实的上海”。

    《八佰》《兰心大戏院》等都是“历史的上海”;《股疯》《爱情神话》就是“现实的上海”;而王国平于2008年导演的微电影《上海色彩》则是鲜见少有的“艺术的上海”。

    曾荣获第15届上海电视节“索尼高清杯”电视大赛金奖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百家奖”一等奖的《上海色彩》是王国平精心打磨的海派微电影,它用奇妙的创意和新颖的影像对海派文化作出了最佳诠释,正如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等电影大咖评委对《上海色彩》作出的评语一样:“《上海色彩》以独到的视角、新颖的构思,换一个角度看城市。全片以一条故事线贯穿始终,通过合理适度运用辅助拍摄工具,以现代创新手段将上海色彩点点滴滴呈现在人们面前。全片色调控制独特,包括夜间光影繁复变化,令《上海色彩》脱颖而出。”

    早于筷子兄弟微电影《老男孩》二年就拍摄并播放的《上海色彩》是中国第一部海派微电影,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浮光掠影地去表现上海表面的亮丽和光鲜,更没有简单图解上海的海派文化,而是用三棱镜似的独特视角,并通过一系列影像的对比,如新旧上海色彩的对比、传统与时尚的色彩对比,上海与国际的色彩对比等等,从而折射出一个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上海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由此,我们发现了一个创意无限的另一个新上海。

    《上海色彩》领悟了海派文化的思想精髓,通过描绘苏州河畔那集工业文明和艺术奇葩为一体的创意园区,来试图探讨工业与艺术的关系,寻找上海的真实色彩。工业化是现代城市的标志,而对艺术的追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巧妙地将城市与生活的关系通过工业与艺术的融合来表现出来,这足见王国平导演的独具匠心和别出心裁。

    《上海色彩》的灵魂和主题就是色彩,内容和形式也是色彩,片中有关人物塑造、故事叙述、情节发展、悬念设计、细节呼应、道具串联都源于色彩、围绕色彩而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作为画家的男主人公是色彩的创造者,模特身份的女主人公则是色彩的代言人。女主人公的飘忽不定,若隐若现,神秘妖魅,就如同是通过画家笔下挥洒飞扬的流动色彩,她是色彩的化身,更是色彩的精灵,她赋予画家无穷的创作灵感,还给予男主人公浪漫的爱情幻想……

    《上海色彩》从拍摄的内容来看,似乎每个片段都可以独立出来,自成一部短片。但王国平导演却别具一格地用几条并行的故事情节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故事情节来看,主线是主人公要为世博会创作一幅献礼画;副线是寻找上海的色彩;其次是男女主人公略带伤感却唯美的爱情故事;最后是创意园内艺术家们所遇到的房租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值得一提的是,王国平导演用象征着热情、幸福吉祥、同时又象征爱情的红丝巾,和象征斑斓缤纷、变化丰富、同时又象征对多彩生活的渴望的万花筒,作为贯穿全片的重要道具和线索。同时,也因为它们,使得男女主人公的生命轨迹有了交叉点,它们不仅起到了穿针引线、连贯情节的作用,还表达了导演对于美好绚烂生活的追求与热爱。这几条线索相互穿插,互为交融,使得故事情节与画面错落有序,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作为中国微电影发轫之作的《上海色彩》可以说是十几年前拍摄上海城市最具创意、最为精彩的经典之作,它以令人目眩的影像和层出不穷的创意彻底颠覆了概念化的上海固有视觉模式,而发现和挖掘了一个另类的上海、多情的上海、诡秘的上海,艺术的上海。其原创的新海派微影视美学令人拍案叫绝,其散发的浓浓上海味道,更让人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它在当年的横空出世和登峰造极,代表了一种难以企及的海派微影视标杆,这对于当年有一段时期上海影视界的盲目崇外和本土原创优秀影视作品的缺失不啻是一个福音。它既唤醒了许多有关魔都的海派文化记忆,更催生了许多有关海派文化的创意灵感,它还显示了上海本土导演卓尔不群的重新崛起。

    上海戏剧学院吴保和教授当年曾对《上海色彩》如此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从某一点上讲,其画面可能不差于张艺谋之《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其情调可能不亚于王家卫之《花样年华》,其感觉可能不输于关锦鹏之《长恨歌》,其味道可能不逊于李安之《色•戒》。”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 作者:

胡悦琳

责任编辑:六六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